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兴宁技师学院
今天是:
返回
广东省H7N9/H5N6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引
浏览次数:4476作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6-05

 

广东省H7N9/H5N6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引

(2016年版)

 

为做好H7N9/H5N6各环节的院感防控工作,现依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以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指引,供各单位在处理疑似和/或确诊病例过程中应用。

一、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一)根据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低感染风险:在患者转运、诊疗、流调过程中不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的人员,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1)适用对象:污染区域外的医务人员或其它辅助人员,如密切接触者的流调人员、工作组织者、司机、翻译和引导员、发热门诊预检分诊人员等。

(2)防护装备 :工作服、工作鞋、一次性工作帽和一次性外科口罩。

2、中度感染风险:直接接触患者或可能接触患者少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的人员,采用加强防护措施。

(1)适用对象:对患者实施诊疗、标本采集、转运工作的人员,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患者的流调人员,实验室检测和清洁消毒人员,以及尸体搬运人员等。

(2)防护装备: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必要时)、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隔离衣、一次性手套、工作鞋。

3、高度感染风险:可能接触大量患者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等,或实施侵入性或易产生大量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采取严密防护措施。

(1)防护对象:所有对患者实施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医务人员,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纤支镜检查、深部血管置管等,以及实验室标本离心操作人员。

(2)防护装备:一次性工作帽、防护面屏、防护口罩(N95及以上)、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一次性手套、工作鞋、一次性靴套等。

(二)防护用品穿脱流程。

穿戴顺序:

步骤1:手卫生

步骤2:医用防护口罩

步骤3: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4:隔离衣/防护服(必要时)

步骤5:护目镜/防护面屏(必要时)

步骤6: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7:一次性鞋套(必要时)

脱摘顺序:

步骤1:脱鞋套

步骤2:松开腰带

步骤3:脱手套

步骤4:摘护目镜/防护面屏(如佩戴)

步骤5:手卫生

步骤6:脱隔离衣/防护服

步骤7: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8:医用防护口罩

步骤9:手卫生

二、医院相关部门

(一)门急诊。

1、建立预检分诊制度。设置隔离区域以满足疑似或确诊患者就地隔离的需要。诊疗区域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并配备手卫生设施。

2、医务人员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个人防护和诊疗环境的管理。

(二)发热门诊。

1、设独立的发热门诊。发热门诊保持通风良好并配备手卫生设施。

2、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进行个人防护和诊疗环境的管理。

3、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及时报告,并由专人护送到隔离留观病区观察治疗。

(三)普通病区(房)。

1、应当备有应急隔离室,用于疑似或确诊患者的隔离与救治,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备有充足的应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和防护用品。

2、医务人员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个人防护和诊疗环境的管理。

(四)隔离病区。

1、严格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要求分区明确,不交叉。有条件的可以安置在负压病房。

2、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经病原学确诊的同类型感染患者可以同室安置。

3、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等预防措施。

(五)辅助科室(B超、放射科)。

建议进行床边检查,如需离开病房进行检查时,先通知有关科室准备隔离检查室,相关人员参照隔离病房人员进行防护。患者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由专人护送。检查完毕后进行终末消毒。

三、患者的管理

(一)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及时进行隔离,并按照指定路线由专人引导进入病区。

(二)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指导患者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使用清洁剂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三)患者出院、转院后应对病房相关设施和物品进行终末处理。

(四)死亡患者应拔除全部管道,不塞孔道;尽量减少与尸体的直接接触,用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殡仪馆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因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不能进行火化的,应当经上述处理后,按照规定深埋。

四、物体表面、地面和诊疗物品的消毒

(一)物体表面的消毒。

1、病房的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床围栏、床头柜、门把手等物体表面首选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2、病人连续使用的不耐腐蚀的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诊疗器械表面,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两遍),每天1~2次,遇污染随时消毒。

3、按需使用的不耐腐蚀诊疗器械、X线投射探头、CT诊床、除颤仪电极板等,表面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两遍),遇污染随时消毒。

4、检查使用后的B超探头可用消毒凝胶或选用超声探头专用消毒剂或季铵盐类消毒湿巾全覆盖的擦拭消毒。

5、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使用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完全清除污染物,然后常规消毒。清理的污染物可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二)地面的消毒。

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使用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完全清除污染物后消毒。无明显污染物时可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每天1~2次。遇污染随时消毒。

(三)诊疗物品的消毒。

应当尽量选择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或专人专用;病房共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可浸泡消毒的,采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不可浸泡消毒的,按上述物体表面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四)终末消毒。

房间、转运车辆等密闭场所的终末消毒可先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天花、墙壁等表面,人离开现场,作用60分钟后再对重点污染部位、物品、地面等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清水擦拭干净,避免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各种物品残留病原体。

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

医务人员的皮肤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皂液彻底清洗接触部位,再用0.5%碘伏或75%乙醇消毒;粘膜暴露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消毒;发生锐器伤时应当及时按照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暴露后的医务人员按照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201806211525533591_IhlYNloW.jpg

 

©2015 兴宁技师学院 电话:0753-3252559 邮箱:xnjxbgs@163.com 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148102000161号

粤ICP备2021100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