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533 发布时间:2014-02-18 |
知其心而后救其失
一些班主任要求学生相当严格,有时甚至有点苛刻。学生只要犯了什么错误,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大训特训。这种教育学生的方法在古代,在旧社会也许能算得上是一种“好”方法, 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方法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简单粗暴”。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只要我们教育方法得当,适时地引导他们,我相信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学生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人都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的。因此我认为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我们才能“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反之,如果不注意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所有的学生搞“一刀切 ”,用一个方法来教育学生,那么教育效果将会“事倍功半”。有些班主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总是大训特训。这种教育方法其实就是缺乏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搞“一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错误,这样教育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如人意。学生终究是未成年人,他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对待学生的错误,首先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其次,在纠正不同学生所犯错误时,我们要依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对于性格倔强、固执的学生,不要用过激的言辞批评他,而应该多讲道理,用爱心去感化他。对于性格外向、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则可适度的严厉批评。但也一定要掌握分寸,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对于那种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且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则千万不要大肆批评、训斥,而应该用委婉的言辞去开导他、劝解他,使他重新建立自信,改正自己的错误。
记得我担任计算机1班的班主任时,由于所接的班是个新班,班上违纪的学生很多,面对这种情况,我很急躁,也像某些班主任一样,不注意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搞“一刀切”,用“大肆批评、训斥”的方法去对待违纪的学生,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每天班上违纪的学生仍然很多。面对这种僵局,我决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对那些经常违纪的学生,我开始去了解他们,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我班有个学生叫李龙,上课经常讲话,而且老爱睡觉,我不知道对他训斥了多少次,但是他总是屡教不改,依然我行我素,是我班上众所周知的“老大难”。我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于是就决定从这块“硬骨头”啃起。我开始去了解李龙,通过我的明察暗访,我调查到他是个性格固执、倔强的学生,而且还是一个孤儿,住在外婆家,因外婆已年老体迈,无力照顾他,所以他基本上是自己照顾自己。由于缺乏父母关爱,所以其心理有自闭的倾向。针对他的性格特点,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用严厉批评、训斥的方法是不能教育好的。于是我开始在生活中去关心他,经常对他嘘寒问暖,在学习中他遇到什么问题,我常主动帮助他,对于他上课违纪我总是私底下以委婉的言词劝导他,跟他谈上课讲话、睡觉的危害性,谈学习的重要性,谈知识的重要性。我所做的这些,表面上他似乎无动于衷,但是在不久之后,他真的改变了,上课基本上不讲话、不睡觉了,学习也很努力,成绩也提高了。打这以后,我对班上任何一个违纪的学生,首先都是去了解他们,然后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之后,班上违纪的学生明显少了,有时甚至没有。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吧!
二、爱心是了解学生的基础
我们要纠正学生所犯错误,要教育学生,就必须要了解学生。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了解学生呢?我认为只有对学生倾注了爱心,使学生对你产生了信任感,学生才会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你,从而达到了解学生的目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必须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品德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热心关怀,当好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没有爱心,而只是一味的严厉,他是永远也不会真正的了解学生,更不会教育好学生,不会为学生着想,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试想一个老师如果整天对学生板着面孔,跟学生说话的语气总是带着训斥的味道,学生怎会对你敞开心扉,学生当着你的面永远会显得异常的听话,但是背着你又会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是典型的“口服心不服”。所以,没有爱心不但不能了解学生,更不利于教育学生。在班上有个学生叫邓名奇,这个学生当着我的面非常地老实、听话,一见到我总是叫“老师好”,我上课时他总是显得非常地积极、认真。但是每天违纪的名单中都有他,他违纪一般都是我不在场的时候。面对这种情况,我开始反思自己。我问自己:一个在我印象中非常听话的学生,为什么会天天违纪呢?难道是我不够了解他吗?我仔细思考了自己那段时间的管班方法,我跟学生讲话时经常板着面孔,显得非常严肃,讲话的语气也很锋利,有些学生就是因为惧怕我,而在我面前显得过分听话,但是内心仍然不服,所以就造成了上述局面:“邓名奇当着我的面很听话,背着我又乱来”。这种局面都是由于我缺乏对学生的爱心造成的。由于缺乏爱心,使我没有充分地了解邓名奇,也没有及时教育好他。痛定思痛之后,我决定调整管班方法,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尽可能地去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讲话的语气也尽量放温和些,不像以前那样锋芒毕露了。在生活上、学习上主动地去关心、照顾学生,对于生活、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尽全力帮助他们。使学生真实地感觉到老师在爱护他、在关心他,从而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这样之后,很多学生跟我接触多了,他们的优点、缺点也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使我能够真正地了解他们,从而发现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至于邓名奇他当然是我用“爱心”救助的第一个对象,我经常主动去关心邓名奇同学的生活和学习,邓名奇他的父母已去世,现与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家境很贫困,我发动全班同学捐款为其解决部分学费。邓名奇语文成绩不好,我常主动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来进行辅导。平时只要有空我就找邓名奇谈心,开导他、教育他。与他谈心时的语气也很委婉、很温和。邓名奇刚开始,好像还有所顾忌,一副麻木不仁的样子。但是时间久了,他开始对我产生信任感,就无话不谈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了解到邓名奇是一个性格固执且有着自卑心理的孩子,针对他的性格特点,我决定继续用“真情”去感化他,委婉地开导他、劝解他,而不是严厉的训斥。果然“水滴石穿”,不久之后,邓名奇在我耐心细致地教育下,不管是我上课,还是别的老师上课,他都不违纪了,真正地做到了“表里如一”。用“爱心”去了解学生,这个过程讲起来简单,实际上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耐心和信心,千万不要急躁和灰心。
总之,不犯错误的学生是没有的,对于学生的错误有一个总则:知其心而后救其失。